“叔叔,我们马上开学了,我们的分班也下来了,我分到了学校的尖子班。”
这是李文琴发给我的信息。我戴着眼镜,驻足定睛,再取下眼镜,细细阅读。这条信息文字并不多,且简明易懂。但我看了三遍。
真让我惊喜不已,有点难以置信,但甚为兴奋,如同自己当年读书考了满分般的,既惊讶,又惊喜!
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,只有知识方能改变命运!努力了就一定会有收获,不努力却只有一生不尽悔恨与遗憾,只有一生数不完的叹息。
我一直觉得,其实读书,每个孩子都不差,都很聪明,只是每个人的境遇不同,对个人命运前途的领悟而异罢了。只是有些孩子对读书求知并不开悟,不能领悟到“年少正当时,惟知识改变命运”的重要性。
笃定志向,踔厉奋斗,树立目标,坚持,坚持,再坚持,努力,努力,再努力,就一定能迎难而上,就一定可以一步一个台阶,迎刃而上。
读书的孩子,自己要敢于给自己一鞭子,不断地鞭策自己。自己鞭策,当然还得有人疏导,笃定目标,每次考试,前进个三五名,再找存在的不足,再前进三五名,再找自己的短板,功夫定会不负有心人,愚公也能移山。
李文琴就是这样一个孩子,这样一个学生,一个在台阶上一步一步迎难而上的攀登者,克服着每一个困难,跨上去一步,迈上另一个台阶都是走向自己的一个高峰。
我跟李文琴第一次见面的时候,李文琴就像一只过于文静的小苍蝇,在我面前一直低头不语,沉默寡言;瘦小的个头,聪慧的双眼,穿着校服。在学校保安室里跟她匆匆地见了一面,几分钟的短暂交流。在交流中,她反馈给我的每个字都像从牙缝里挤出来的,一问一答,句句简短,字字如金。
我问她,学习怎么样,她说不好,班级排名第52名(全班58名学生),学校排名1300多名(这个排名还是第二次与她电话沟通的时候告诉我的)。我问她有哪些科不好,她说都不好;我问她想不想好好读书,她说想。
当时我说,只要你想好好读书,那就有办法,不要怕,高中这几年我会帮助你。首先自己要找到正确的方法,自己要有信心,要定下目标,狠下心来苦读、苦学、苦思;把自己的不足补回来,我们一起定下一个目标,一个约定,每次考试往前进五名,只要你努力了,我会激励你,鼓励你,奖励你。通过三年的努力,相信你一定可以考上理想的大学。你是家里的老大,考上大学了,不但为自己改变了命运,还为家人争了口气,给你的几个弟弟妹妹做个榜样,他们也会以你为标杆,自然会苦读求学,考上大学。这样你们一家人长大了都能上大学,都能有好的工作,为社会做贡献,你们一个家族的命运也就会因为你的努力而全部改变了。跟她道别时,我写给了她一句话:路漫漫其修远兮,学长长择善而学之。
我和李文琴每个星期都会联系沟通,每次考前与考后都会跟她主动联系,考前叮嘱她要做到“考试四要素”,考后要学会总结不足,每次考试都要有进步。慢慢地文琴跟我也熟络起来了,学习上、生活上的事她都会跟我聊聊。有一些想法和计划,也会主动跟我说起。寒假时,我让李文琴做了一份寒假计划表,利用寒假自己要补哪一些短板,如何再提升自己,提醒自己利用寒假实现“弯道超车”。
每一次跟李文琴的交流沟通,我都俨然像一位老父亲苦口婆心地告诉她,一定要找短板,查不足,明确自己每个阶段的目标,调节好心态,克服困难,继续努力前行。
因为李文琴的努力,不断攀登每一个高峰,克服每一处困难,自己潜心苦读,与同学探讨互动,遇难题找老师请教,不屈服于每一道知识难点,穷追不舍。她的成绩从当初进高中摸底考试班级排第52名,再到第二次月考班级排名第48名,再到第三次考试班级排名34名,再到班级第25名。快到期末考试前3周,李文琴发信息告诉我说:“叔叔,我这次考试进步了20名,现在班里排名是第五名,我会继续加油的。”
期末后,李文琴给我发来一张《期末考试成绩单》的截图,我仔细地看了《成绩单》:总分515.5分,学校排名343名,班级排名第三名!李文琴发信息说:“叔叔,我觉得我还是没有考好,我刚进学校时年级排名1300多名,班级排名52名,虽然每次在您的督导和鼓励下都有进步,但是还没有很大的飞跃。我想再努力考好一些,起码进学校年级前100名。”
我知道,这是李文琴狠下心来刻苦求学的必然结果,来之不易。因为她的刻苦努力,每一次考试都兑现了她的诺言,前进了5名以上,每一次考试都是她在超越自己,每一次的考试都给了她自己强有力的自信心。从班级排名倒数,到班级前三名;从年级排名1300多名,到现在挤身学校“尖子班”。这足以证明,学习是需要刻苦付出,付出多少,就能收获多少,只有自己树立正确的求学观,积极向上,披荆斩棘,踔厉奋斗,就一定能脱颖而出,在学习上捷径,只有刻苦,没有谁更懂自己的缺陷与不足在哪,短板在哪!学与不学,刻苦于否,差之千里。在李文琴身上已得以证明,起码目前她做到了,也体现了。
读好书,力争向上,也就如此罢了,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,力挽狂澜的气魄,栉风沐雨,砥砺前行,笃志向上,终将会柳暗花明又一村!
我对李文琴的助学,借恩于民革中山市委会定向对口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的扶贫助学,跟随组织,响应号召。中山民革党员企业联谊会的5位企业界党员实施了“一对一帮扶助学”纳雍县新房乡5位学子。资助他们三年高中的全部学费和生活费,直至大学。
参与此次对口纳雍县“一对一帮扶助学”的民革党员,有从事人力资源业的张总,有从事金融业的侯总,有从事制造业本地企业主的陈总,也有海归创业成功人士萧总,加上我一共5位,每个人对口一对一帮扶助学一名纳雍县新房乡的贫困学生,李文琴就是其中被帮扶助学的学子之一。
其他几位民革党员运气算很好,对口的是就读于纳雍一中和六中的学子。相比之下,不言而喻,能考上县重点中学“纳雍一中”,自然成绩会优异颇多,而且这两所学校的学校硬件、师资力量、学习环境与氛围都相非常好。而我对口帮扶助学的是纳雍县第五中学的学子,学校不大,校舍陈旧,挤在老城区的一条巷子里。当时心想既然我没有他们几位老总那么幸运,那我只能付出更多一些,必然要想方设法激励与推动李文琴,帮助她克服困难,提高学习兴趣,找出学习难处所在,让李文琴尽量把高中三年读完,能考一个大学,我也就可以向组织交上一份“助学的完整答卷”,求个功德圆满。
对于助学,我曾经也有过几次经历,助学形式不同,结果各异,曾有一时欣慰,也曾为此有所失望。记得早在2004年,在中山古镇工作时偶然遇一小少年,高三辍学南下打工。一次促膝谈心,得知其对辍学有所难言之隐,其心翼复读再谋高考。为疏解其家中困难,助其完成高考梦、大学梦,我索性从工资存折中取出3000元送给他,勉励他回家继续求学。后来他回到湖北老家复读后还给我写过信说:听我一席话胜读十年寒窗!他顺利参加了高考,再三感恩于我,并言将我视为贵人。但高考后就没再联系了。
再比如,2006年,在当时上班的公司,一次我作为行政部门负责人在人力资源现场招聘会中,认识一前来应聘的女生,大学本科毕业。在对她的面试交谈中,她告诉我一心只想去澳大利亚留学,实质上无心找工作。她说跟着母亲长大,父亲离世,姑姑准备的学费不够,还差几千元,所以无奈之下前来应聘。当时我便答应资助了她5000元,帮助她完成赴“海外留学梦”,她说留学时会勤工俭学,打工赚钱还给我。当时我亦并不宽裕,对于我来说,5000元几乎相当于我一个半月的基本工资。她到了澳大利亚墨尔本一所大学读书给我写过两次邮件书信,发过MSN。几次邮件书信后,不逾一年,当我再发邮件书信给她,却未有回音,后来也就石沉大海,杳无音讯。
又再比如,对湖南一初中生的捐款助学,开始热热络络,三个学期不到就没读了,初中肆业就走上了打工征途。此后一段时间,我对助学没有了自信,一次次的消遣了信心,有始无果,也就对帮扶助学淡然了之。
但李文琴不一样,通过对其疏导、鼓励、鞭策后,她能从心开悟,学志陡增,目标明确,刻苦求进,奋发而为之。这就是李文琴,让我看到的最大改变,也是我最大的欣慰所在,成就所在。
李文琴对我说,滴水之恩,涌泉相报。我对她的帮助没齿难忘,因为我的帮助她才可以一直进步。
新的学期要开学了,李文琴发来信息:“叔叔,我给您写了信,还有我自己给您做的小礼物,把您的地址和电话告诉我,我要快递寄给您。有您的支持和鼓励,我一定会继续努力,下学期我想冲一下学校年级前50名!”
通过此次帮扶助学,其实我真正给予的不是资助学费,而是帮助李文琴化学习压力为动力,疏解了她求学思想上的障碍阻力,树立了目标,找回了她能学好学优的自信心,给予并搭建了一个孩子心目中与“父亲”应有的沟通、认可、肯定与激励,点燃了她内心那把求学向上的煜煜火炬。